大城市要建“15分钟核酸采样圈”!这笔账有多惊人?
原标题:大城市要建“15分钟核酸采样圈”!大城多惊这笔账有多惊人?市建 来源:国民经略 文|凯风 “500元-1000元/天、8000-12000元/月,分钟包住宿还有年终奖”…… 近日,核酸多地高薪急招“核酸采样员”的采样消息持续刷屏。 这背后,圈笔国家卫健委指出,大城多惊要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“采样圈”。市建 这意味着,分钟发源于深圳、核酸杭州的采样48小时或72小时常态化核酸检测,正在成为标配。圈笔 涉及数亿人的大城多惊常态化核酸虽然免费,但羊毛出在羊身上,市建最终仍是分钟医保或财政埋单。 这笔账有多大?各大城市是否负担得起? 01 常态化核酸检测,正在路上。 上海共设置各类核酸采样点超过9900个点位,16000个工位。 杭州将布设1万个免费核酸采样点,超过1.6万个工位,全市日均配置采样人员达到8000人以上。 武汉按照步行不超过15分钟、排队不超过30分钟广泛设置便民采样点,并按照每72小时一次的频次组织扩面核酸检测。 太原共布设2000多个核酸采样点,市民出入公共场所需提供5日内核酸证明。 …… 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至少已有10多个城市开始大规模铺设核酸采样点,打造步行15分钟的核酸“采样圈”。 这其中,既有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,也有以杭州、武汉、太原、南昌为代表的二线城市,也不乏以盐城、淮南为代表的三四线城市。 以常住人口来衡量,各地一般核酸采样点与人口比例约为2500-3500人/个,大概按照1:1.5的比例匹配核酸采样人员。 据测算,仅考虑城市人口,全国范围内至少将新增75万个检测点。相应地,需要核酸采样员至少在百万人以上。 当然,不是所有城市都有同样的疫情风险,也不是所有城市都需要密集的常态化核酸,更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承受起这一代价。 这一次针对的是“大城市”。 毕竟,大城市人口密集、社会交流频繁,动辄封城代价极其高昂,通过常态化核酸检测来对冲静态管理的封城成本,不乏现实合理性。 大城市,一般指的是一二线城市。 目前,我国一二线城市共有人口约5亿人,其中重庆超过3000万人,上海、北京、成都超过2000万人,广州、深圳、苏州、天津等10多个城市超过1000万人。 以一二线城市来界定,根据测算,如果要保障48小时核酸检测,全国共需要73万名采样人员。 02 我们要为15分钟核酸检测圈,付出多大成本? 常态化检测,要付出的不只是检测试剂费用、采样亭采购费用,更大头的是人力成本。 东吴证券对此进行了详细测算。 如果严格按照48小时核酸,全年开支或高达1.45万亿元; 72小时核酸,全年开支为9800亿元; 一周一次核酸,全年开支为4200亿元。 如果按照高风险地区、中风险地区、低风险地区进行区分,分别采取48小时、72小时、一周一次核酸,那么总体费用支出约为6670亿元。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6670亿元支出来看,这笔费用相当于2021年全国GDP的0.58%,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3.25%。 与医保支出对比更为直观。 2021年,全国医保支出2.4万亿元,常态化核酸最低支出相当于医保的25%左右。 这不是笔小数字。 03 不是每个城市都要充沛的财力。 全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存在明显差距,西部、东北地区需要借助大量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基本运转,而贡献方则全部位居东部。 据粤开证券的统计,2019 年全国仅有9省市对国家财政有净贡献,广东、上海、北京位居前三。 事实上,虽然共有9省存在净贡献,但粤沪京三省市就占了2/3以上,上海一市的净贡献,更是超过了江苏、浙江两省的总和。 当然,除了中西部一些弱省会之外,一二线城市一般都是财政的净贡献方,对于常态化核酸检测支出有一定的抗压能力。 根据测算,500万人口城市,加上各项支出,每年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费用大概在100亿左右。 这笔钱,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或许不是问题,但对于中西部弱省会,不能说不是一笔巨大的支出。 2021年,全国仅有17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00亿元,不到30城超过500亿元。 一些中西部省会,财政收入仅有两三百亿元,面对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常态化核酸支出,必然捉襟见肘。 雪上加霜的是,作为全国财政转移支付的“大奶牛”,广东、上海、北京等地均遭遇疫情冲击,也会影响到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。 同时,在疫情冲击,加上减税降费、退税的背景下,一些经济强市财政收入出现大幅下滑。 深圳市财政局披露数据显示,今年1~4月深圳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309.8亿元,下降12.6%。其中,4月份单月收入下滑约44%。 有钱的城市尚且自顾不暇,落后地区靠什么来保障? 加大地方债发行力度,或许是方式之一。 而抗疫特别国债会否重出江湖,同样备受瞩目。 04 常态化核酸检测虽然耗费巨大,但封城损失更为严重。 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成本低于封城,以此来保障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,就是有意义的。 封城的代价有多大? 东吴证券对此有过分析,假设一座城市经济体量相当于上海,由于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,假设平均每月实施局部封锁的城市经济规模约占GDP的20%(4月这一数值超过40%)。则一个月封城两周的经济成本为1568亿元。 这个数字或许看起来不是那么直观,一季度部分城市的经济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。 2022年一季度,长春GDP为1334.83亿元,同比下降12.5%,三大产业增加值全线负增长。 这是全国唯一负增长的TOP50城市。(参阅《太难了!这是唯一GDP负增长的省会》) 要知道,长春遭遇本土疫情是在3月初,而采取静态管理是在3月11日。 换言之,在一季度,一季度对长春的直接冲击不到1个月时间,但对季度GDP总量的影响超过10%。 这背后,或许与经济、产业周期有关,3月份一般是大项目动工之际,疫情造成的停工停产影响就更为严重,但也足以说明封控的代价。 所以,如果常态化核酸,能打破一些城市动辄一刀切静态管理的思维,让整个社会都能正常流动起来,不失为折中选择。 当然,告别核酸、摆脱疫情,才是我们最终的希望和追求。
- 最近发表
-
- 马自达计划到2030年投资1.5万亿日元用于汽车电气化,包括采购电动汽车电池
- 沪指收复3000点!两市狂掀涨停潮,北上资金半日流入超60亿,港股也大涨…
- 前9月民航基础设施完成投资798.5亿 飞行学院天府校区等项目稳步推进
- 罕见全线暴涨!外资狂加仓 更有华为突然引爆!感觉全要回来了
- 基辅市长:基辅可能因断电面临“二战以来最糟糕冬天”,最坏情况是……
- 数字广告行业萎靡 谷歌Q3财报不及预期 盘后股价大跌近7%
- vivo S16/Pro系列核心硬件曝光:搭载骁龙870/天玑8200芯片
- 民航局:冬春航季每周安排国际客运航班量同比增长105.9%
- 金融街论坛看中国经济:稳大盘后如何守“底线”?
- 近2000只权益基金三季度调仓路径曝光 股票仓位最高已至99.69%
- 随机阅读
-
- 最高法林文学:法治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
- 四部门部署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联合检查行动
- ST曙光复牌后连收9个跌停,控股股东持股被公安冻结,未来何去何从?
- 再扩招!2023国考近七成职位专招应届生
- 英国对苹果和谷歌移动浏览器展开反垄断调查
- 美媒:工资涨幅赶不上通胀 美国三分之二劳动者成“月光族”
- 重营销轻研发的珀莱雅能热多久?去年销售费用20亿,研发费用7658万,研发费率低于同业,防晒产品被曝存问题
- 中粮势赢交易:菜油探底回升 节奏加快
- 机构报告:2030年中国集中式长租公寓需求将超1200万套
- 图解丨激光雷达如何穿越破晓时刻?有哪些投资机会?指南出炉
- 芯片回暖仍遥遥无期!德州仪器警告:需求寒潮已蔓延至工业领域
- 一个月联名8次,玩家会为《原神》买单吗?
- 农民日报头版:卢拉为何落泪?粮食自主权不容旁落
- 央行开展2300亿元逆回购 维护月末流动性平稳
- 美国银行:客户连续第六周买入美股 个股资金流入指标接近历史极值
- 至少10城首套房贷利率进入“3时代”,最低已降至3.7%
- 连年亏损、债台高筑的银宝山新要易主 前三大股东纷纷出逃
- 百万买私募亏七成!70后银行人将大业公司、京东金融告上法庭 法院这么判
- 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
- 移卡10月25日斥资88.22万港元回购4.68万股
- 搜索
-